Logo 氣候變遷教育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經濟成長與發展

學習階段 認知的 社交和情感 行為
5-8 歲 KEY IDEA:成長是物理尺寸、數量、價值、成熟度和重要性不斷增加的過程。 前往
  • 舉例說明他們觀察到的生長情況,例如植物的生長等。
  • 解釋這些生長例子中所需的資源,例如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
  • 回想一下由於缺乏資源而無法實現或持續成長時的感受。
  • 幫助在家中或學校種植植物(例如樹木/花卉)並觀察它們的生長和資源投入。
  • 將錢存入存錢罐,並觀察並記錄他們的儲蓄如何成長。
5-8 歲 KEY IDEA:資源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稀缺性是許多資源的一個特徵。 前往
  • 舉例說明人類所依賴的資源,例如空氣、水、食物。
  • 定義資源稀缺的涵義。
  • 反思他們在面臨某些資源短缺時的經歷,例如無法獲得水時感到口渴。
  • 制定簡單的策略來節約資源(例如收集水和節水)。
9-12 歲 KEY IDEA: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自然資源;許多資源是有限的,在人的一生中是無法取代的。 前往
  • 確定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例如水、能源、燃料、礦物質等)。
  • 認識到某些資源是有限的(例如礦物質)並且無法補充。
  • 解釋自然資源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並認識到有些自然資源是稀少的。
  • 分析自然資源的可用性、經濟活動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 展現出對資源可用性和經濟發展之間微妙平衡的認知。
  • 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應用永續資源管理實踐,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堆肥或回收。
9-12 歲 KEY IDEA: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對自己有利,但對環境或社會有害,造成負面的外部性。 前往
  • 解釋負外部性的概念。一些經濟活動(例如生產商品/服務或消費商品/服務)可能會對未直接參與此類活動的其他方產生負面影響。
  • 透過例子解釋相關方的行為如何對未相關方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 反思自己所享受的利益與他人所享受的利益之間可能存在利益衝突的可能性,並理解這種道德緊張。
  • 顯示一種信念:每個人(包括自己)都有責任考慮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利益。
  • 與家人或同儕討論個人利益與更廣泛群體/社會利益之間的關係。
13-15歲 KEY IDEA:一些財政、金融和社會措施有助於減少負面外部性的影響。 前往
  • 列出並比較有助於減少負面外部性影響的措施,例如稅收、補貼、法規。
  • 描述某些形式的措施的機制,例如對導致負外部性的商品/服務徵稅(稅收補償由於負外部性造成的價值損失)。
  • 研究分析其國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所採取的措施。
  • 解釋政府和監管機構在減少負外部性的負面影響方面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
  • 反思自身在影響政府行為者採取措施解決負面外在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 嚴格評估地方/國家措施的有效性並制定可能的改進計劃。
13-15歲 KEY IDEA:經濟活動中存在許多負外部性,對社會福利和環境有重大影響。 前往
  • 展示並比較污染、碳排放等負外部性的例子(參見概念 1 氣候科學主題 1.2 溫室氣體和主題 1.5 避免污染和關鍵概念 2 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並解釋為什麼它們被歸類為負外部性。
  • 透過證據來論證,在負外部性中,一方的經濟活動會將成本間接地施加給另一方(例如社會、環境)。
  • 反思自身的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負面外部性。
  • 認為所有個人或團體都應在其經濟活動中考慮外部負面因素。
  • 透過倡導永續的做法和做出明智的消費選擇,採取措施改變其經濟活動,以減少負面外部性。
16-18歲 KEY IDEA:一些替代經濟模式(例如循環經濟、再生經濟、去成長經濟)已經被開發,以應對環境和/或社會挑戰(例如氣候變遷、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還有一些子領域(例如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能源經濟學)專門關注環境、生態、能源和/或社會層面。 前往
  • 提出一些主要替代經濟模式的原理,例如循環經濟、再生經濟和去成長經濟。
  • 描述和區分一些與氣候/環境相關的經濟學子領域的主要關注點,例如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能源經濟學。
  • 批判性地檢視經濟學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一些子領域的研究。
  • 認識到批判性地看待各種替代經濟模式的重要性。
  • 將替代經濟模型與其國家的標準經濟模型進行比較和對比,並向其他人展示。
16-18歲 KEY IDEA:永續發展有一些重要的決定因素,包括與生產、消費和分配相關的因素。 前往
  • 解釋生產中的因素如何影響永續發展,例如,如果生產中使用的材料導致有毒物質排放,可能會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危害,從而損害永續發展;解釋並描述消費因素如何影響永續發展。例如,購買當地或有機產品可以支持農業的永續耕作,這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 (請參閱關鍵概念 2 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主題 2.4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解釋一些分配因素如何影響永續發展,例如收入不平等對實現永續發展的道路上提出了巨大挑戰。
  • 批判性地討論貿易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例如,負面影響可能是貿易擴張可能會增加一些國家的污染;正面影響可能是貿易可能促進應對氣候變遷的新技術的傳播。)
  • 解釋我們在實現永續發展的道路上面臨許多挑戰,需要在個人、企業和社會層面做出重大的行為改變。
  • 認識到創新和技術進步在推動後碳經濟體經濟成長中的作用。
  • 認識到我們的個人消費數量和行為對永續性有重大影響。
  • 與同行和社區中的人們討論我們可以發揮什麼作用來幫助實現永續發展。
  • 對當地或有機食品商店進行訪談並分享結果,以調查他們的商業模式和實踐。
  • 對一些利害關係人(如企業主、消費者、政策制定者等)進行訪談並分享結果,以了解他們對永續發展的看法。
16-18歲 KEY IDEA:永續發展,一般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 年)。目前的經濟成長和消費模式是氣候危機的驅動因素。 前往
  • 確定以經濟成長為中心的模式相關的問題(例如,過度的、不永續的經濟成長可能導致污染等負面外部因素)。
  • 解釋永續發展全面考慮經濟活動對經濟成長、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 認為目前以不永續的成長為中心的模式是氣候變遷的驅動因素,我們應該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和成長。 (請參閱關鍵概念 3 氣候正義主題 3.3 歷史與經濟進程。)
  • 使用範例或數據比較永續和不永續的成長。
  • 在進行經濟活動實現成長時感受到「代際」責任。
  • 與同儕合作,倡導家庭、學校和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16-18歲 KEY IDEA:經濟成長和發展是有區別的。經濟發展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既包括經濟成長,也包括為居民福祉而做出的永續變化。無限的成長是不可能的,而高資源開發是以犧牲人類和地球為代價的。 前往
  • 定義經濟成長的概念(即經濟體中生產的商品/服務價值的增加),並列出和對比一些經濟成長指標,例如實際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的百分比;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的百分比;國民生產毛額(包括對外貿易)成長的百分比;人均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的百分比。
  • 解釋歷史上經濟成長與導致碳排放和氣候變遷的化石燃料消耗密切相關。參加 COP28 會議的各國同意逐步放棄化石燃料。
  • 透過國家案例描述和說明經濟發展如何由收入增加和其他社會福利和環境因素(如教育、健康、環境)的改善組成;以及經濟成長與資源開發和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
  • 論證傳統以經濟成長為中心的措施的局限性,解釋國際合作和夥伴關係在促進後碳經濟體經濟成長方面的作用。
  • 重視在評估經濟發展成果時納入社會和環境因素的重要性。
  • 對不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經濟成本感到擔憂。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全球可能會因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而損失相當大比例的 GDP。
  • 利用數據和措施評估其所在地區的經濟成長,並提出促進經濟永續成長的方法。
16-18歲 KEY IDEA:評估一個國家的發展有方法/指標,包括經濟和人類發展兩個維度。 前往
  • 描述評估發展和永續性的方法/指標。例如,聯合國制定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從健康和長壽、教育、生活水準(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三個維度衡量發展;世界銀行採用了「發展鑽石」方法,該方法基於四個社會經濟因素:預期壽命、小學(或中學)總入學率、安全飲用水獲取情況和國民生產總值;以及其他指標(例如,基尼係數作為衡量收入、財富或消費不平等的標準)。註:GDP 是國內生產毛額的縮寫; GNP 是國民生產毛額的縮寫。
  • 論述為什麼對一個國家發展的評估不應僅基於傳統指標(如人均GDP和PPP),還應基於人類發展和與環境相關的指標(例如「綠色GDP」)。註:PPP是購買力平價的縮寫。
  • 比較不同的發展方法/指標,並批判性地討論它們在評估發展方面的有效性。
  • 使用這些方法/指標來評估和分析自己國家的發展。
  • 反思個人的發展觀。
  • 認識並重視在評估一個國家的發展時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應考慮人文因素的重要性。
  • 批判性地評估不同的方法/指標,並與學校或社區觀眾分享它們的優點和限制。
  • 倡導公眾參與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的重要性。
  • 培養支持後碳經濟政策目標所需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