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氣候變遷教育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生物多樣性隨時間的演變與未來

學習階段 認知的 社交和情感 行為
5-8 歲 KEY IDEA:有些動物曾經生活在我們的星球上,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例如恐龍)。 前往
  • 解釋現在的物種與早期地質時期的物種不同(例如恐龍和鳥類)。
  • 闡述這些地質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如何導致大規模滅絕。
  • 對已經滅絕的動物(如恐龍)進行個人或團體研究,收集有關它們的特徵、棲息地和滅絕原因的資訊。
  • 想像並創造具有滅絕物種的連貫的過去或虛構的生態系統。
  • 根據化石證據參與有關史前生物生活的討論,透過探究和提問表現出對過去的好奇心。
  • 透過建立紀念碑和培育保育文化來倡導在棲息地附近對最近滅絕的物種的記憶,確保將來不會發生類似的損失。
  • 發揮創造力,使用黏土、岩石或油漆等材料建構恐龍及其棲息地的模型或雕塑。
9-12 歲 KEY IDEA:生物多樣性與遷移或適應有著動態的關聯。 前往
  • 描述物種演化的原理。
  • 解釋演化是如何由自然選擇推動的,並借鑒當地環境中的例子(如果適用)。
  • 解釋由於自然或人為事件,一些種群不得不遷移到新的領土。
  • 描述並比較在某些情況下個體或整個族群如何適應(而非演化)特定條件。
  • 了解生命在地質時期的演化以及動物和植物的演化。
  • 使用藝術(詩歌、繪畫、舞蹈等)來表達自然之美以及生態系統與要素(例如土壤、天氣)的動態。
  • 建立進化樹並與家人或社區分享。
  • 根據季節的變化,觀察並描述當地自然場所一年中的變化(透過觀察、科學繪圖和數據收集)。
13-15歲 KEY IDEA:物種的演化是基於影響某些個體生存的環境壓力。有些會繁衍並將有利的特徵傳播給後代,而有些則不會那麼成功。 前往
  • 解釋和對比物種群體隨時間的演化。
  • 識別過去的大規模滅絕。
  • 定義並批判人類世的概念。
  • 實驗並觀察植物或動物的繁殖,以了解環境對生殖特徵的影響和自然選擇的概念。
  • 確定導致物種滅絕的人類在當地自然環境中引起的不可逆轉的變化,並利用這些資訊倡導當前人類行為的改變。
  • 感受與歷史科學發現以及達爾文等科學家的生活的連結。
  • 認識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是演化的結果。
  • 在學校或社區內組織和參與宣傳活動,教育同儕了解環境壓力及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6-18歲 KEY IDEA: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與過去全球地質變遷有關。 前往
  • 描述板塊並說明它如何導致物種族群的變化。
  • 解釋大氣成分如何隨著地球歷史的演變而與生物多樣性保持一致。
  • 描述分子鐘的原理。
  • 定義並對比不同類型的基因突變。
  • 創建當地重大地質事件的時間表,以表明對地圈、大氣層和海洋對塑造自然環境的力量和影響的尊重。
  • 參與模擬自然選擇的模擬或角色扮演活動,探索隨著時間的推移,細小的變化如何導致巨大的適應。
  • 透過分析相關科學文獻、地圖和數據,調查、解釋並向他人展示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與全球地質變化之間的歷史連結。
  • 參與旨在記錄生物多樣性模式和全球地質變化的公民科學計畫。
  • 使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演化相關的主題標籤來吸引更廣泛的受眾並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引發討論。
16-18歲 KEY IDEA:最適應特定生態系統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繁殖並將基因、表觀基因組或行為傳遞給後代。這導致新物種的出現和其他物種的滅絕。 前往
  • 將演化過程描述為一段漫長的旅程,需要經過多代才能在族群中傳播新的特徵並出現一個獨特的物種。
  • 研究並描述當今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
  • 確定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資料來源,例如 IPBES(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 列舉瀕臨滅絕的分類群或生物多樣性功能的具體例子(蜜蜂、青蛙…)。
  • 了解生物是如何經過數千年/數百萬年的適應和生存的結果。
  • 體驗與更廣闊的生命之樹的連結感和同理心,並認識到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的相互連結。
  • 展示有關人類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道德考慮。
  • 在社區內發起教育活動或研討會,分享有關適應性較強的個體對生命之樹的影響的知識,強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 與當地社區分享對當地和全球物種滅絕及其與氣候變遷的聯繫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