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氣候變遷教育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馴化與農業

學習階段 認知的 社交和情感 行為
5-8 歲 KEY IDEA:我們吃的食物來自植物和動物。 前往
  • 分析選定物種的飲食習慣,包括它們對植物和動物的消耗
  • 描述人類不同生命階段(如嬰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的基本營養需求。
  • 研究和比較世界各地不同的飲食和飲食文化。
  • 以創意的方式(如歌曲、舞蹈或詩歌)反思植物和動物在食物使用中的重要性,表達對它們在維持生命中所發揮的作用的讚賞。
  • 透過對食物來源和生產方法做出明智的選擇來養成永續的飲食習慣。
9-12 歲 KEY IDEA:農業改變了生物多樣性。 前往
  • 定義農業系統(以農業為主導的生態系統)並解釋它是如何受到人類影響的。
  • 描述農民如何直接利用生物多樣性和天氣原理。
  • 分析並解釋生物多樣性和健康的生態系統對農業的重要性。
  • 培養對農業實踐的責任感。
  • 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相互連結表示同情。
  • 促進尊重生物多樣性的糧食生產和動物養殖。
13-15歲 KEY IDEA:生物多樣性和氣候對於糧食生產至關重要。 前往
  • 分析氣候條件(包括季節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對糧食生產過程的直接影響。
  • 解釋生物多樣性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性,特別是蜜蜂等傳粉媒介在水果和蔬菜種植中的重要角色。
  • 評估工業化農業實踐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包括透過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土壤的過度開發、大規模單一栽培及其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的影響。
  • 培養對生物多樣性、氣候和糧食生產之間關係的責任感。
  • 採取積極措施,選擇具有環保意識的食物和生活方式。
  • 在當地社區活動以增加花粉傳播者的多樣性。
  • 支持或與他人合作當地的永續農業計畫。
16-18歲 KEY IDEA:科技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但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前往
  • 比較基因改造生物、人工選擇和基因轉殖等主要的農業過程。
  • 描述工業化農業對曳引機和機械化化石燃料的依賴及其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 研究如何利用技術優化農業並減少對水和肥料的需求。
  • 關於農業機械化、工業化和人力勞動力之間權衡的爭論。
  • 培養對自然世界的道德責任感和關心,特別是對人工改變生物多樣性元素的關注。
  • 透過社群媒體活動和參與社區外展活動倡導在食品生產中負責任地使用科技。
  • 發起家庭討論在食品生產中負責任地使用科技的重要性
16-18歲 KEY IDEA:農業的變化可能源自於消費者的選擇、集體行動和法規。 前往
  • 討論規範農業技術和農藥使用的國度和地方政策。
  • 確定強而有力的遊說體系,以確保農業工業體係不會對農民和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 討論涉及農業政策和產業的不同利益相關者以及環保人士的不同立場。
  • 解釋個人、家庭和集體飲食選擇的影響。
  • 將飲食與相關的農業技術聯繫起來。
  • 確定全球化和自由市場如何影響食品生產和消費。
  • 在製定農業實踐和政策時培養主動性和責任感。
  • 反思他們作為食品體系積極參與者的角色。
  • 發起或參與公民運動,在各個層面推廣永續農業政策。
  • 撰寫部落格文章、影片或資訊圖表,讓同行和更廣泛的社區參與討論永續糧食系統的重要性以及透過消費者選擇、集體行動和監管措施實現積極變革的潛力。
  • 參加農場工作日、社區支持的農業計劃或農貿市場,以支持優先考慮環境永續性和道德農業實踐的當地生產者。
  • 參加與農業政策和法規相關的公開聽證會、市政廳會議或利害關係人諮詢。